民间著名的收藏艺术家唐天立(上)
2018-03-27 23:45:31
  • 0
  • 0
  • 4
  • 0


民间著名的收藏艺术家唐天立(上)

罗金海/文 王正鹏/摄影


          在今天,收藏已经是一个大众普遍的爱好领域了,有的人收藏书画,有的人收藏瓷器,有的人收藏邮票等等,既是对祖祖辈辈一种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可,也是对古文明艺术的一种高度崇拜精神。我们不能说这些没有意义,它们不仅是当代主流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个人精神文化根脉存留的重要依据!”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因此,在历史浩瀚的长河中,被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收藏,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收藏;收藏最大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传承艺术与文化!为什么收藏如此重要呢?因为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孤本,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件都代表着历史文明文化的进步,代表着先行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所以收藏的最大价值是保护了先祖历史文明文化,并让古老的艺术文化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民间著名的收藏艺术家唐天立先生,怀着满腔热血的心,一颗有着智慧而勇敢的心,从十四岁做木匠、油漆工开始,每当给人家干了工,而主人付不出工钱,并拿家中藏品东西抵工钱时起,开始了陆陆续续的收藏。这一收藏直到大湘西记忆博览馆拔地而起,才对家里人、外界公开秘密。今五旬的唐天立先生,已整整收藏了三十八年,承受了多少苦、多少压力与多少委屈,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就秉着对古老的艺术文化的由衷的热爱与仰慕开始,经历了一场不一样的风雨人生,而苦苦支撑他的精神与信念从未有过放弃。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勇敢精神,远大的理想胸怀与独有的智慧思想精神,收藏了涵盖土家族最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品,从精美的陶器、瓷器,再到玉器、木器、石器、化石等;从民国上溯清、明、元、宋,直至战国、春秋、周、商、夏各个不同年代的藏品,不单代表着张家界有着两亿年以上的历史古文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藏品展现了澧州国土家族最原始、最质朴的勤劳生活与思想智慧!据独立考古学家王正鹏先生考证,自恐龙时代(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张家界芙蓉恐龙化石(距今240百万年~距今230百万年)时代,发现了张家界市人用金属器雕刻牛头人面的野果核工艺品化石,恐龙幼仔化石,人的兵器化石。在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发现了芙蓉恐龙(距今240百万年~距今230百万年) 化石,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在慈利县许家坊乡咸水村发现了众多的动物、植物化石,而且与人类同在,具有使用金属器的远古人类历史文明。早期澧州国国王都城居住在慈利县许家坊乡汉水村与阳和乡民主村相连的船形山上,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青铜器。之后的澧州国国王迁都城于慈利县境内,在这里发明了青铜器冶炼技术、建筑技术,发明了文字,现在有1037个文字残存,发明了天文学,现在有120余口观星井残存……正是张家界有着上亿万年的历史文明,而唐天立先生的艺术藏品仿佛正在悄悄的诉说历史故事中的每一个经典传奇。

         二月的春天生机勃勃,雨水、阳光的充分能量沐浴着整个春天的花开,武陵源的水,武陵源的山都在若隐若现的仙云、仙风中展呈现一副副神奇的水墨画,那是让人痴情迷醉而又百看不厌的一道完美风景线,独是展现地球生命的一片淋漓尽致之美。当全世界人为张家界武陵源特有的神奇欢呼时,就在这片全世界最美的仙山脚下,湘西记忆博览馆在专家村拔地而起。它背靠武陵山脉,前方有奔流不息的索溪峪水,由民间收藏艺术家唐天立先生亲手策划创建的大湘西记忆博览馆,标志着即将揭晓张家界万年历史文明,也是一座提质张家界的文物故事馆、非遗传承馆、艺术培训馆、民俗体验馆、文化传播馆和学术交流馆。据独立考古学家王正鹏先生考证,张家界市的文明出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在王正鹏先生最近三年在慈利县、大庸县、桑植县等地的实地考察与考证中,发现了远古石头堆垒遗址高八米四,及倒等腰三角形“王”人面二块凿石。在甘堰乡,发现了人工凿石观星井一百二十余口,人工凿石罗盘一个,古符号文字1037个,城墙遗址二处,祭祀中心一处等等。在四十八寨研究所,发现了青铜器冶炼基地一处。在慈利县通过实地考察,又发现了诛山窖陶器制造中心多处。发现了带有人面鸟身16个文字的青铜器三件,人面鸟身图案共计六个。发现了带有人面鸟身2个文字的陶器一件,人面鸟身图案共计四个。人面鸟身的图案,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载的弇兹氏国。弇兹氏,创造了青铜器、陶器、文字等。在陶器上可以读到弇兹氏人手持青铜剑击杀动物,在陶器上可以读到弇兹氏人手搭弓箭射杀动物,在陶器上可以读到弇兹氏人身着衣服及头戴三角形帽巾,在陶器上可以读到弇兹氏居住的房屋是由陶瓦构成……因此,张家界市,是古老的弇兹氏国;张家界市的历史文明始源于弇兹氏国人,距今有一十六万年。在距今六万年时发明制造了陶器,不久后制造了青铜器,不久后制造了玉器,这些都在距今万年以上。

         独立考古学家王正鹏教授是非常酷爱收各种书画艺术藏品的人,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各地淘宝,每收藏到一幅艺术精品,比吃了蜜还甜。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受到古老文化艺术的熏陶,越来越着迷,觉得收藏品不仅是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体现,更重要的是每收藏到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便有一种如获至宝的幸福感觉,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与精神的信仰在心底沉迷,如每一个古老的铭文,每一首刻在器皿上的古诗,无不代表着古代人最优秀的艺术文化。我跟着王正鹏先生走进唐天立先生收藏品的屋子里,琳琅满目,让人大开眼界,上千年的酒坛还没有开封,有满坛酒,蔑竹的包装既好看又严实。在八进滴水床上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是最早的粘贴画;王正鹏教授说这一对夜光瓶,晚上光泽透亮。古代人到底有多少聪明智慧,这些物品似乎在悄悄的诉说着,实干主义精神,创新精神,自然精神都悄悄融入在艺术品上,古人那种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镜头映入我的脑海,让我浮想翩翩……在里面有镀金的羊脂玉人物像;石板画、九龙轿、龙头椅、镏金瓷器等各种藏品,代表土家族有文字的王仁美万历十四年(1586)撰《土家族文字与汉族文字互译字典》、代表世界唯一存在的土家族有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2年)、代表诛山御窑的各种陶瓷、代表屈原王城的漆玉器构件等等,一件件都代表了张家界上万历史文明。考古学家王正鹏先生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唐天立先生从十四岁打工,从收破烂就开始搞收藏,今天这里放一点,明天那里放一点,完全没让家里人知道的。”“那真的太了不起了,三十八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做一件事,真让人敬佩!”我不由的赞叹道。据了解,在六十年代末,民间收藏艺术家唐天立先生出生在石门县壶瓶山,家里有四兄妹,排行为老大。父母种田,父亲虽是大队支部书记,但一心为公,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从小经历这样的苦日子,作为家里的老大,有一种沉甸甸责任感扛在肩膀上。在唐天立先生13岁时的时候,因吃不饱,穿不暖,进入学校读到初中第一学期,就辍学回家了,帮助家里劳动,也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好的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又瘦又矮的唐天立干不起家里的重体力活,于是父母便找到一位老木匠,学满三年出师。做木匠的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活,很多时候就是用锯子来回刨木头,唐天立接受能力非常强,有些简单的工艺,只要在旁边观看几天就会,做得好,常受到师傅连连的夸奖。木工是技术活,最厉害的技术便是画墨线,这是木匠师傅的看家本领,线一拉长,墨线就画好了。每次画墨线时,师傅都会背着徒弟悄悄画,不让徒弟们看见,这越发引起唐天立的好奇,心里想,师傅为什么每次画墨线不叫我看呢?是不让我学到所有的技术?唐天立心里咕噜着,希望自己能早日在师傅指点下画线;有一次,师徒五人给人打风车,等到画墨线时,师傅与主人正聊天,而一旁的唐天立觉得是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于是偷偷将墨线画了。师傅问是谁画的墨线,唐天立战战兢兢承认后,师傅当天就将送回家,给他父亲丢下“你儿子可以出师了”的话后,便扬长而去。父亲将信将疑,望着聪明的儿子,连连的问,“你真的可以自己接活了?”唐天立肯定的点了点头,父亲喜形于色,便置办了全套木匠工具,还没满十四岁的唐天立便开始了木匠生涯。做一个木匠活是非常辛苦的,每天在弯着腰,弓着背干活,必须具备有恒心与耐心,而对于年少的唐天立来说,早已学会独立承受困苦生活的风风雨雨;也正是这种吃苦精神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因当时年纪太小,请唐天立先生干木匠活儿并不多,就是接了活儿,也总是拿不回工钱,有时候拿回的就是主人家抵工钱的旧物品。当时八毛钱一天的工钱,维持生计都难,更别说帮助父母减轻家里的负担,满足弟、妹上学的各种费用。于是,唐天立改行收废品,真正与收藏品结缘的,就在这次改行收废品中开始的,挑着担子,每天走村串户,发现老农民家里有老书、字画、银元、瓷器、陶罐等一些很旧的老物品,他非常好奇,左看右看,越觉得老物品就是不一样,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当唐天立在往城里卖出废品时,有店主告诉他,发现老物品,在帮其购买,并说给他一些不菲的辛苦费。唐天立先生知道这些老物品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藏品,卖掉,很可惜,不如留着自己先收藏着。渐渐地,收破烂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只要能看到老物品,唐天立两眼放光彩,就是每天挑着破烂来回往返,跟主人家磨破嘴皮,以最低价来收藏各种不同时代的旧物品。从此,每天就这样走在乡间不同的小路上,唐天立先生每天只要一发现陈旧的老书,包括一些陈旧的大凳子、匾牌、床、金银器等等,都忍不住的讨价还付,实在买不下来的,只有等赚到一笔钱再说。有的农户家藏有的大木床,床上有各种各样的雕花及不同的字体,都让自己赏心悦目,看一遍,过耳不忘;唐天立会拿每天撰着赚回来的银子就收、就买、就换,各种各样的艺术藏品只进不出。每天顶着火辣辣的阳光走村串户、赶墟场、跑偏远的城镇,干得辛辛苦苦、干得轰轰烈烈,从不对父母说累,不对父母说苦。走在路上,渴了,就找主人家来杯凉水;中途饿了,买个包子垫垫肚子,然后急匆匆的赶回家吃冷饭冷菜。这样一年到头,唐天立发现自己没存一分钱,也没给父母交一些钱,过年的时候,囊中羞涩,不知如何向父母开口交待;亲戚朋友骂他不务正业,一回家,父亲看不到钱,就用木棒打他,要他做一个正经买卖。唐天立心里默默承受着父母的责骂,从收藏老物品的第一天开始,绝不轻易言放弃,再苦再累也要继续干自己收藏的事;也就在这无限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一干就是整整三十八年,三十八年风雨无阻,三十八年勇往直前,三十八年的青春华岁就在收藏艺术品的风雨路上艰难跋涉……

        在1986年的时候,父亲眼见孩子成年了,帮唐天立到银行贷了贷款做生意,因做生意时仍进村入户收废品,这就离不开收藏品,遇到自己喜欢的瓷器,讨价还价,主人要价太高或是价格谈不下来的时候,那就只有一个字“等”,等时机的成熟。在一年中,唐天立有时间就到主家看看,不谈价格,就这样谈着谈着,感情交流深了,主人家见其这个孩子偏执,就说:“我们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怕自己保藏不好,以你的价格先拿着。”唐天立满心欢喜的点了点头,诚恳的说:“请放心,我一定会保管好。”就这样,唐天立先生满天欢喜的拿到自己喜爱的藏品,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爱不释手,他知道每一件都是宝,更重要的是每一件都是自己心头的肉。每天收东西的钱进进出出,收的藏品也就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还是没有赚到银子。但这阻挡不住唐天立收藏的脚步,随着藏品越来越丰富,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从各种老书籍到木器、瓷器,再到玉器,石器等等。凡只要听到别人说哪家有老物品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赶去买下来,哪怕到最后没钱吃饭、坐车,也要把钱攒着来买千里挑一的藏品。这就是民间收藏家艺术家唐天立先生整整三十八年来的执着追求生活,不怕苦,不怕累,虽然每天是干最苦的活,干最脏的活,但在他眼里是最有意义的活,也是最为开心的活。一次偶然机会,在废品站的时候,发现了用泥巴印制成的书页,并有各种各样图案,每一页上各种篆体的文字非常漂亮,他断定这些文字是重要历史记载,抢救性的从废品中全部收了回来。经考证,这都是西汉时期的泥版书,这些泥版书是在稀泥上刻画成文字、绘画的图案,经过晒干,再经过烧制而成的一种书籍,这种书籍只作为当时的记事,便于当时查阅,笨重,易碎,不易搬运和翻阅,重要的是这些文字记载填补了慈利历史文明的空白。泥板书是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1年)在慈利县九溪皇城的西城制作的,是在秦始皇赵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统一文字之后存在在慈利县土家族文字。唐天立先生从发现,到收藏,再到保护泥版书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是对先祖文明文化的重要保护!

        这些都是发生在民间著名收藏艺术家唐天立先生身上的故事,正是凭着一颗执着的心和满腔的热血,一干到底,整整三十八年都在收藏艺术品这条坚辛的路上往返。很多藏品都代表了张家界深厚的历史文明文化与艺术,如张家界的历史传说故事有“舜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这是在《尚书》、《史记》、《慈利县志》中记载得很清楚的事。没有实物,等于只是传说,就在唐天立先生的收藏品中远远超过驩兜时期的藏品多达近千余件,单是恐龙时代凤首化石刀,恐龙时代凤首化石剑,恐龙幼仔化石,恐龙时代雕刻野果核牛面人像化石,在两亿年前,可见这些藏品的珍贵和重要性。最让唐天立引以为自豪的是澧州国屈原王城的漆玉构件都在他的系列藏品之中,这些漆玉构件都是张家界屈原故里考提供重要的依据。据独立考古学家王正鹏考证根据古籍很明显的知道了屈原故里在大庸城,开始寻找屈原先袓熊瑕(屈瑕)封地屈邑,屈瑕至屈庸共计460年。在大庸的屈邑故里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有三闾大夫祠、屈邑巷、三座石桥、种植兰花的花园、屈公渡、归乡岸渡、姊归岸渡、驿道、屈原庙等等。据张家界本土作者金克剑先生著《屈原故里在大庸》,有十一次手写及打印稿高1.65米的A4纸所成书,第一次手写稿15本,高9厘米;其中有一修改稿一页长达2.86米。金克剑先生论屈原,一百多万字《屈原故里在大庸》专著,是用大量的文史资料专门的论证屈原的故乡在大庸的探源结论,真真实实的告诉我们一个屈原的故乡在大庸的完完整整事实。因此,独立考古学家王正鹏先生的实地考证屈原故里遗址非常重要,唐天立先生的屈王城漆玉藏品非常重要,金克剑先生的专著《屈原故里在大庸》非常重要,这三者的相互结合,还原了屈原故里在澧州国的重要历史真相。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的到来都赋予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唐天立先生在收藏和保护民俗传统文化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藏品来自于民间,穿越古文明历史文化长河之隧道。1988年张家界立市,武陵源搭上了旅游的快车。唐天立将发展的眼光瞄向了这块火热的土地,想让海内外游客欣赏到大湘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初,唐天立到黄龙洞景区承包工程,当小包工头。在干工和淘宝之余,发现了景区的气功、鬼谷神功表演,游客很喜欢。唐天立先生悟出一个道理:民族民俗文化,游客感兴趣。“一直想在民族文化方面做点事。”杨吉红等创办民俗演艺剧场,与唐天立先生沟通,并举双手赞成,成为《魅力湘西》的合伙人。2001年,演艺节目启动,这台极富湘西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演艺大戏,受到来武林源络绎不绝的游客追捧。至此,唐天立先生在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传播力度上,起到了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大力推动。索溪峪静静流淌着,传统文化的根在于传颂,随记一首《兰陵王》:“雾仙花,岩上层层绕壁。山林涧,吹露几层,索溪峪飘抹春色。登临望古城,识得土家贵客?长亭路,时去岁长,应屈原城赋新诗。 踏寻水墨间,又古琴长调,音旷绵悠。春花灯火催乡愁。舞一剑侠胆,日高风暖,一尘万古神马奔,圣德往来者。 行照,道成归。凿井观天,罗盘自转排方阵。九澧澧州国,武陵君才。东方艺术,史记传,博览馆。”(待续) 

            3月15日于清风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